+ 學校動態
當前位置: 首頁 > 學校動態 > 媒體報道
媒體報道
【極目新聞】走近優秀職校畢業生|閃耀軍工一線的90后“荊楚工匠”是怎樣煉成的?

極目新聞記者 柯稱

通訊員 喻登科

“全國技術能手”“湖北五一勞動獎章”“荊楚工匠”“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”……1993年出生的羅賢,辦公室墻上已掛滿了各種榮譽證書。他挽起袖子笑言,最好的軍功章其實就在身上,“你看這些密密麻麻的疤痕,都是被焊花燙傷的,它們見證了我的成長經歷。”

羅賢是武漢市交通學校2007級焊接專業畢業生,進入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后,他憑著吃苦耐勞和勇于創新的精神,迅速成長為中國船舶武船最年輕的技能帶頭人,攻克了異種鋼焊接工藝工法,為我國海軍裝備生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。

求學:別人午休時他主動加練

如今頂著“焊接大師”光環的羅賢,2007年考入武漢市交通學校時,只是萬千普通中專生中的一員。幸運的是,那年學校焊接專業剛剛開設了武船定向班,順利完成學業并通過考核的學生,可以進入武船工作。

“這相當于‘畢業包分配’,對家庭環境一般的我來說,吸引力很大。”羅賢說,當時有很多學生報名,還要經過武船專家的面試才能入圍。順利通過面試后,羅賢認識了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老師張祖群。張祖群來到交通學校擔任焊接實訓教師前,曾是國企里的“老師傅”,他和武船專家一同制定了符合企業需求的培養方案,幫助羅賢和同學們打下扎實的基本功。

說起羅賢,如今62歲已經退休的張祖群說,“這孩子特別踏實、肯干,不愛說話,但是很愛專研,我當時就看好他。”張祖群介紹,當時學校還在老校區,條件比較艱苦,30多名學生只有6個實訓工位可用,別人訓練時,他就在一邊看著,一有空位子他就搶著上去練,“別人練完兩三根焊條就休息了,他不練個五六根是不愿意下來的。”

學校出于安全考慮,規定學生不得在午休時間單獨操作電焊。但羅賢常常主動申請中午加練,張祖群看他熱情那么高,只得放棄午休,陪在一旁指導。張祖群說,那時實訓室里沒有空調,操作時也不能開電扇,羅賢在大夏天的中午穿著厚厚的工裝練習,“從沒聽他說過一個‘累’字,他好像還很享受焊花在身邊飛揚的場景。”

回憶那段經歷,羅賢有些不好意思地說:“張老師犧牲了很多課余時間給我們無償‘補課’。他的一些經驗是課本里沒有的,都是在課外毫無保留的傳授給我們。”

一個肯教,一個愛學。羅賢的焊接技術進步神速,校內大大小小技能比賽總能拿前兩名,他也從副班長變為了班長。

入職:每天焊十多小時是常態

2010年7月,羅賢畢業后經過考核入職武船??墒菦]多久后,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強度,讓疲憊感代替了初入職場的興奮感。

慢慢地,身邊開始有個別新同事打了退堂鼓。但羅賢始終堅守著崗位,因為他心里有一個追趕的目標,和一個對未來的憧憬。

這個目標,是未曾直接給他授課的老師——2021年“荊楚好老師”榮譽獲得者吳新華。吳新華是武漢市交通學校校友,他回學校任教前在武船工作了十年,期間斬獲各級技能比賽國家級榮譽4項、省市級榮譽2項,先后當選“全國優秀焊工”、湖北省首屆技能狀元,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。“他是一個夠得著的目標,學弟們都把他視為榜樣。”羅賢說。

這個憧憬,是因為無意看到的一期電視節目——我國海軍艦隊正浩浩蕩蕩穿行海峽。羅賢突然想到,自己的工作看似枯燥,但這些揚我國威的大國重器,都是無數像自己一樣的普通工匠共同努力的成果。他瞬間明白了,廠里老師傅們為何常年在狹窄、濕熱的船艙里工作也干得不亦樂乎,他也憧憬著能為祖國的軍工事業貢獻一份力量。

2014年,由于平時工作中表現出色,羅賢經層層選拔成為公司焊接集訓隊的一員,有機會參加各級職業技能大賽。羅賢激動萬分,他知道屬于自己的機會來了。

加入集訓隊后,羅賢的工作更忙了,每年都有一半的時間,每天堅持不少于12小時的焊接技能訓練和數小時的焊接理論學習。而另外的半年時間,他繼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,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。

從首次參賽獲湖北省第五名,到全國工程建設系統職業技能大賽銅獎、省第七屆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,再到中船集團技能大賽電焊工第一名、嘉克杯國際焊接大賽一等獎……羅賢在大賽中磨煉、成長,到2019年便把前輩吳新華當年獲得過的榮譽都拿到了,并成為中船集團最年輕的技能帶頭人。

提升:創新焊接工藝填補空白

談及自己進步的原因,羅賢認為,“主要是因為對未來有很明確的規劃,經常給自己定一些有難度,但是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。時刻都以最佳狀態迎接每一天的到來,抓住每一個學習的機會。”

這些年,羅賢一直和恩師張祖群保持著聯系,除了參加大賽前向他請教具體問題,也會談到人生規劃。“現在是智能制造時代,行業變化很快,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才不會落伍。”在張老師的建議下,羅賢利用業余時間自修獲得了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專文憑,又自考了華中科技大學本科文憑。

“說實話,讀書一點不比工作輕松,我一般晚上9點到家,要學習到凌晨一兩點再睡。”羅賢笑著說。他還針對自己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不足的短板,有針對性地訓練,先后在專業核心刊物中發表多篇論文。

隨著技能和理論水平不斷提升,羅賢的“技能報國”夢想也變得觸手可及。

2018年,羅賢接到一項攻堅任務,為公司重點產品研發一種特殊鋼材焊接工藝。這種鋼材的焊接難度之大業界公認,同時,該裝置部分結構精度要求高,對于焊接工藝、操作方法有著嚴格的要求,實施難度很大。

為了攻克難關,羅賢與工藝人員同吃同住,邊試驗邊摸索。工友李智洋說:“他經常一個人泡在資料室,一查資料就是一整夜,有時我凌晨一兩點鐘離開時,看到羅賢還在忙著。”

最終,經過半年的努力,1800多次更換不同的材料,嘗試不同的工藝,羅賢帶領團隊找到了最優解,確保了焊縫一次性合格率100%,創造了國內最新型關重設備的異種鋼焊接工藝工法,填補了我國船舶行業空白。

今年11月,羅賢獲評2021年“荊楚工匠”?;厥讈頃r路,他說,職業教育對中國這個制造大國來說格外重要,技能水平、知識厚度、工匠精神等方面要同步培養,為國家輸送更多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。“我會繼續堅守軍工一線,發揮自身最大的價值,希望在焊接領域走得更長、更遠。”羅賢說。

責任編輯:王念
轉自:http://jmwap.ctdsb.net/jimushare/news/detail_index.html?contentType=5&contentId=1335285&cId=0